发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江苏势在必行。继成功举办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后,《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已于今年初发布。
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6家,拥有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四和第三。这对制造业大省江苏而言,如此成绩虽然位居前列,实际并不突出。
人民网注意到,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安排今年重点工作时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以上,抢占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节点,让“小块头”释放出大能量。
(资料图片)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占比偏低
就在工信部提出“专精特新”概念的2011年,《江苏省中小企业创新工程行动计划(2011—2015年)》启动。“‘专精特新’多属于基础性细分领域。”江苏省高成长企业研究博士工作站副研究员郑琼洁说,江苏工业体系完整,产业基础雄厚,十余年来持续引导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坚持“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梯度培育体系。
在中小企业众多的常州市,当地将“专精特新”培育工作列入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年度考核指标,建立有年中督查、年度考核机制,形成了一套“小微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单项冠军”的培育链条。2022年,常州市共有3000家企业申报入库,其中2860家被公布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新增441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截至目前,江苏全省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9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相比之下,浙江为1068家、广东867家、山东756家,江苏位列第四;另从设区市看,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苏南四市占到全省“小巨人”企业的六成,其中GDP排名全国前十的苏州和南京分别拥有172家和106家,分列全国第10位和20位。
今年2月,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石晓鹏在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与全省超400万家中小企业、超70万家中小工业企业、超5.6万家规上中小工业企业的数据相比,江苏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占比仍然偏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仍有较大空间和潜力。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自贸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宏看来,前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之所以不如浙粤鲁三省,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还有待提升,推动企业通过创新打造竞争优势方面存在短板,以及在转换新旧发展动能引导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方面需要加强。
“三年行动计划”对标赶超
面对“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稍逊风骚的现实,江苏已经鼓足了劲儿奋起直追。
年初出炉的《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聚焦全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培育自主品牌本土企业,大力实施“千企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主业、深耕行业、强化创新,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立足“十四五”,江苏省的目标是,到2025年,要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5万家以上。以“小巨人”企业发展目标来看,江苏致力达成的是一个“三年倍增”计划,也是一个对标赶超计划。
在郑琼洁看来,雄厚的制造业根底、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和政策支撑是“苏大强”的底气所在。她说,江苏的“小巨人”企业13个设区市实现了全覆盖,“小巨人”企业数量在城市间分布相对均衡,呈现出多中心性,目前各市聚焦本地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亦配套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如徐州市聚焦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四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高端纺织、精品钢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分级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
识聚而势成。2022年江苏新增4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42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就增量看前者获批数量首次全国第一,后者也显示出了发展的加速度,缩小了和领跑者的差距。在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打通直接融资渠道的北交所,到今年3月,江苏上市企业共有36家,数量最多。
为解决专利申请周期长问题,江苏将建立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专利审查绿色通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知识产权优先审查政策,帮助企业高效获权;针对与高校专家面对面交流对接困难等问题,江苏将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每年发布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清单和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攻关需求清单,定期组织产学研供需对接,支持校企开展订单式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
新近,中国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江苏省工信厅亦联合发文拿出15条举措,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聚焦全省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精准匹配贷款结构和期限需求,以期实现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与户数逐年持续增长。
在专精特新赛道上发力超越,江苏正在跑起来。